磺火捕魚又稱「蹦火仔」,英文為 Sulfuric Fire Fishing,在 1940 年代時期的金山、野柳、石門頗為盛行,全盛時期大概有 20 艘以上的漁船進行捕魚作業。蹦火仔到主要抓的魚,其實就是每年主要在 7、8 月洄游的青鱗魚、還有苦蚵仔,但因為近年來因漁獲量不停銳減,到現在全台只剩新北市金山的磺港漁港保有此傳統捕魚法了。

磺火捕魚主要捕的是青鱗魚、苦蚵仔,早期用來吸引青鱗魚的是火把,後來演進到用煤油,最後變成燃燒電石,電石與水混合後產生「乙炔」的氣體,近期則改為用電池或發電機。
某次無意中被攝影前輩所拍攝的「蹦火仔」迷人照片吸引,就一直想要來朝聖,但第一次參加的時候,約莫是在兩年前,當時漁獲量真的非常少,失望之餘,也才認真的體認到為什麼漁船越來越少,甚至一度傳出要失傳的危機。
今年 (2021) 又再度報名體驗磺火捕魚,沒想到滿載而歸,漁民大豐收,我跟相機也跟著一飽眼福,看著因為點燃的光源讓在海表層的魚群的瘋狂暴走衝出海面,場面之狀況,現場驚呼聲連連。
蹦火仔體驗行程
安排的船隻在基隆碧砂漁港集合準備出航,一開始趁著還有夕陽,會先前往附近的象鼻岩、酋長岩、基隆嶼,幸運的話還能在海上看到拍起來如畫的夕陽。








再來會大約行駛 25 分鐘左右至金山,開始今晚的重頭戲 — 近觀、拍攝磺火捕魚。
近觀蹦火仔
蹦火仔這種捕魚技法源自於北海岸原住民巴賽族,主要利用電石與水混合後產生「乙炔」的氣體,點燃後產生的強光,吸引趨光性的青鱗魚入網,除了光源之外,點燃後還會產生巨大的聲響「蹦、蹦、蹦」,所以才又稱「蹦火仔」。

我們尾隨著作業船隻,他們開到哪,我們就跟在屁股後
作業船上大約有 4~5 人,每個人各施其職,帶頭的「火長」就是要負責找魚群然後點燃火把,火長的每次點火判斷與經驗都關係著今天整船的成敗,判斷因素包含海流、漁況、魚群等等,都相互關聯著。

點火後,重點才開始,火源由大至小的速度必須拿捏得宜,當火光拉高時,青鱗魚因為受光吸引蜂擁而上的彈跳出水面, 而要讓魚群彈跳起來到「對」的位置(就是入網),此時船員會奮力把魚群撈起來,通常點燃第一下就知道成敗,若失敗了就只能離開再四處尋找。

如果點燃的第一下覺得狀況不錯的話,火長通常會連點燃三次火炬,重複火光拉高的動作,此時只見耀眼般的小魚不停在夜空中跳耀,每個人屏息著,看著這精彩萬分像是海上水舞般的表演。



等第三次火炬熄滅後,作業船隻就會開啟日光燈處理漁獲,撈起來的青鱗魚或苦蚵仔為了保持鮮度,會先在船上燙煮熟,再送去市場叫賣。

我們今天跟的作業漁船 – 富吉268號,靈魂人物「火長」是由青年返鄉阿凱擔任。
簡士凱是現在最年輕的火長,家族在磺港捕魚已超過 60 年,為了不讓家鄉百年歷史的「蹦火仔」文化消失或被遺忘,退伍後便繼承家業上船捕魚,即使到現在,連年魚況不佳的狀況下,還堅持著出海作業傳承家業,他說「若不出海,蹦火仔就失去了靈魂與意義。」

擁有百年歷史,世界僅存的古老捕漁技法「蹦火仔」,終於也在 2015 年登入為「新北市文化資產」,雖然漁獲量每年減少、不穩定,但現在年輕一代努力的把它轉型成觀光休閒、進校園傳承種子,就期望讓「磺港漁火」漁業文化有機會繼續傳承下去。
